【暑期社会实践】土地工程学院开展“传承实践 探索瑰宝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

日期:2025-08-01

作者:管泽楷、朱海林、孟庆欣

来源:土地工程学院
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,响应“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”的号召,7月14日至20日,土地工程学院“传承实践 探索瑰宝”暑期社会实践队赴西安、宝鸡等地开启为期七天的非遗探寻之旅。



寻根溯源,感悟文化脉络。实践队首站来到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。队员们沿着甲骨文、秦篆至行草的脉络,梳理汉字演变历程,解读其中蕴含的文明密码。在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可展示的“推皮走刀”绝技,如同一幅幅古人智慧的投影,让队员们深感非遗保护的紧迫性。通过对比关中与晋南皮影风格,队员们不仅明晰地域文化特色,也关注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。团队还走访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、宝鸡民俗博物馆,学习凤翔泥塑、安塞腰鼓等非遗项目的艺术特色,并在木版年画拓印中,体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



对话创新,激发文化活力。面对非遗当代传承困境,实践队与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。在西安碑林博物馆,“高精度扫描技术让风化碑文‘永生’”的讲解,启发队员们思考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之策,队员们还系统研习历代碑刻保护现状。在宝鸡秦腔博物馆,队员们围绕“戏曲+VR”沉浸式展演模式展开探讨,感受秦腔艺术的独特张力,深挖这一“中国戏曲活化石”的文化内涵。宝鸡西府里文化艺术村的“非遗+旅游”模式,为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提供范例;西安市非遗博物馆“非遗盲盒”等文创产品,则彰显传统文化IP转化的巨大潜力。队员们还与李琦、袁斌等专家就书法传承进行交流,深刻认识到碑帖是古今对话的桥梁,激发青少年兴趣是博物馆的重要使命。



知行合一,担当文化使命。在丰富的实践体验的同时,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、民间艺人深入对话,汲取文化传承的智慧。队员们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,借助新媒体平台,发布系列推文展示书法、皮影、秦腔之美,化身非遗“青春代言人”,吸引数万人次关注,有效扩大非遗传播力和影响力。队员们结合专业背景,将博物馆中学到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和文创灵感,转化为具体创意构思,并计划进一步深化合作,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的新路径,以实际行动践行守护文化遗产的使命。


七天的文化寻根之旅,队员们在书法墨韵、碑林石韵与秦腔声韵中,深刻体悟到非遗是中华民族的“活态基因库”,其保护传承需“守其神、变其形”。队员们表示,将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,勇担文化遗产守护者、创新发展探路者与文明对话使者之责,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永恒新辉。


(审稿:孙翔洲  网络编辑:和燕)

TOP